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09 第11版)
1997年,公共管理学被纳入我国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正式成为管理学大类下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问题导向鲜明,聚焦重点领域和问题,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行政管理为主干,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为支撑的学科体系。200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整合校内多方面力量,组建公共管理学院,学科建设步入快车道。2020年,为进一步聚焦建设方向,公共管理学院更名为谈球吧(中国)官方网站,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以谈球吧(中国)官方网站为主体、相关教学科研单位鼎力配合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单位体系。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双一流”建设,公共管理学科也在按照新思想、新问题、新使命优化调整。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为基本,重点应用领域政策与管理为支撑,特色方向为补充(即“2+X+N”)的优化调整思路。站在新的起点,总结多年建设实践,汲取一流建设经验,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奋力谱写新篇章的必由之路。
成就与经验
第一,聚焦回答时代之问开展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面对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叠加的多重变革,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加快,新兴职业群体不断涌现,社会阶层发生深刻变革,国家治理应当作出怎样的适应性调整,成为亟待攻关研究的重大课题。聚焦在校和新毕业大学生、青年教师、新生代农民工、快递小哥等代表性群体,学科相关师资及研究团队,坚持用“脚底板做学问”,持续开展调查研究,借助互联网进行大数据追踪,就各群体国家认同、现实诉求等展开研究,近十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发系列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20余篇,科研论文见于《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以及Public Administration等学科领域权威期刊,出版《中国青年报告》《新时代中国就业问题研究》等系列皮书和专著,部分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项。
第二,注重标识性概念提炼和传播,效果良好。不同社会群体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职业身份、生活空间等特征,聚焦这些特征,提炼出了“蚁族”(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工蜂”(高校青年教师)、“蜂鸟”(外卖骑手)等概念,在社会科学界和网络媒体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各新兴职业群体生活状态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唤起了相关群体的身份意识。在此基础上,基于人们特别是新兴职业群体对世界不断加速的体验,探讨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算法对时间分配的影响,提出了“时间的暴政”的概念,引发广泛讨论。“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就业优先战略”,学科有关师资当时就前瞻性地指出,我国就业优先战略不仅要着眼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还要积极应对普遍存在的平均工资不高、就业岗位不稳、工作环境差、社保覆盖面小和水平低等问题,进而提出要积极推进“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概念提出后引起重视,目前推进高质量就业已成为我国就业工作的基本方向。
第三,供需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海关与国际贸易管理是学科特色方向。自1974年在海关总署的领导和支持下组建海关管理系以来,已累计为全国关贸战线输送人才1500余名。可以说,坚持供需融合,服务国家和行业需要,是学校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一以贯之的方针。近年来,学校与中国海关干部管理学院、北京海关、有关律所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挂牌实践实训基地,不断拓宽师资调研交流渠道,推进本硕博学生实践实训教学。在学科发展上,坚持培养联动专业学位教育与全日制学生,发挥前者对后者的溢出作用,效果良好。近十年来,在有关单位支持下,面向全国关贸战线招生,培养海关与国际贸易管理方向专业硕士200余名,学生多工作在货物进出口、人员进出境管理一线,分布在从西藏、新疆、广西等自治区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海关口岸。行政管理等方向累计培养专业硕士300余人,分布在各级党政机关和行业部门。这些校友和学员业务素养高、管理经验足,熟悉世情国情党情。通过配助手、结对子、做讲座等活动,我们把全日制人才培养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校外,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增长了知识见识。我学科人才培养得到了充分肯定,目前行政管理和海关管理两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的学生中,有60余名曾担任或在担任海关关长及以上职务;教学相长,师资队伍中有1人次当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次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多人次获评校级教学标兵称号,1人次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第四,坚持向国际化办学借力,影响力稳步提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线人才培养的第一方阵院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是国家赋予的使命使然,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校公共管理学科成长在此、受益于此。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国际化办学的前提和保障。目前,谈球吧(中国)官方网站师资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访学经历,不少师资还有在驻外机构外派任职经历。授课方式国际化是国际化办学的重要途径。目前,50%以上纳入培养方案课程可实现全英文授课;暑假小学期国际学校已连续举办多年,国际知名院校一流师资全程承担授课任务。互鉴学习是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支撑。2015年起,开始筹备专业硕士教育全球公管院校联盟(NASSPA)国际认证工作,历经四年准备,与浙江大学一道,在2019年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四所成功获得认证的高校(之前三所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专业硕士培养探索的基础上,近两年,努力在坚持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将国际认证中的一些理念向全日制本硕博人才培养过程拓展,有学校和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加快探索。“走出去”是对国际化办学成效的全方位检验。2016年起,为服务国家来华留学布局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启动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设置了国际公共管理(IMPA)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关管理(MCA)两个硕士项目,以及全球治理方向博士项目。截止目前,累计招生培养来华留学生200余人,分布在部分欧美国家和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显著提升了学科的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五,注重成果转化服务决策咨询,成绩显著。近十年来,学科师资围绕大学生与新兴职业群体生活和思想状况,高质量推进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社会保险体制改革,数字贸易发展与经贸规则改革,以海关监管和贸易便利化为抓手高标准推进营商环境提升等重要议题,通过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人民日报内参、光明日报内参、北京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和《首都高端智库报告》等多种内参渠道,报送研究报告100余份,多份报告获得有关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关注,其中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15份,北京市等省部级领导同志批示14份,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全国社科工作办、教育部社科司等表彰,为国家和北京市等有关决策提供了参考。
关于下一步建设的思考
公共管理学科关注问题广泛,师资教育背景多样,统领性理论有待提炼。叠加我学科建设自身历史的原因,学科建设统筹治理能力不足,学科方向不够凝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空间较大,缺乏领军人才和拔尖青年师资,有深远影响力的成果不足,导致在学术界显示度不高。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需强化政治引领、多方发力。
第一,坚持政治引领,加快形成学科建设共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学科建设中就要确保把建设思路和部署统一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的最终目的上来。这是对全体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政治要求。基于此,哪些方向要着力发展、人财物要往哪些方向配置,要自觉接受这一要求的检验;发展方向定了,具体建设工作怎么干,要根据这一要求去调适。要明确教学、科研包括管理都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更不是一个“铁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鞭策我们要以不断自我革命的意识和行动,提升人格修养,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融会贯通并着重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着眼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不断创新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牢固树立从政治上看学科建设目的和思路的意识,把是否服从和服务于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科建设思路正确与否,检验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者合格与否的根本标准。
第二,锚定国之大者和校之特色,推进学科方向优化调整。公共管理学科是以深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学科,只有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进军,学科建设才会有广阔应用场景和深远影响。要结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以及已有初步共识的公共管理学科主流,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跌宕、各种力量交锋、各种争端交错,要结合本学科建设前期积累,聚焦公共领域风险加大研究,不断分析各种风险类型、揭示演变规律、研判冲击影响,前瞻性提供应对方案。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三大趋势,数字化对政府组织结构以及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绿色发展模式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非凡历程以及全球问题的公共治理,注定是当前和未来最值得关注的研究议题,决定了应把数字化时代的政府职能变迁、生态环境等政策和全球治理作为重要研究方向。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与政策,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具之一,要以对公共资源(资产)、财政资金等存量和增量预算资源配置规律的研究为突破口,深化对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的交叉研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中贡献本学科力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特色鲜明的“外”字头高校,建设开放型经济学科群是全校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海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门安全的首要防线,我校海关与国际贸易管理方向已有40余年的建设历史,要继续以之为切入口融入学校学科建设总体布局,高质量办出新特色。
第三,推进政教研融合,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成效。公共管理系公共领域、公共问题之管理,面对的是他人之事、众人之事。根据这一定位,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和国际视野,共情能力、阐述能力和执行能力卓越”的国家治理人才,重点是提升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福祉的意愿和价值追求,提高从他者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精准快速概括问题、明辨利弊、有效沟通,推动政策或方案落实落地的能力。这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注重发挥需求牵引作用。多年来,我学科各建设单位积极对接海关总署、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科技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务院研究室等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把握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决策咨询的基础上,不断体会和探讨本学科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素养。要进一步强化与各部门各单位的沟通,明确人才需求导向,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二要注重推进科研育人。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吸纳学生探索理论前沿、加大对现实的理解,动嘴、动手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要注重推进实践育人。重点是完善实践实训基地布局,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有效衔接,引导学生深入机关单位、城乡社区、行业企业开展常态化调研学习。
第四,创新组织体系,推进有组织的教学和科研。开展有组织科研,是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当前,包括公共管理学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时代问题之巨之繁杂,是史无前例的,这要求我们借鉴自然科学教学和科研组织方式,瞄准重大现实问题和国家需求,从多学科视角探究新知识,推动更好铸魂育人、认识和改造世界。这意味着,要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为此,要根据重大问题和任务,组建教学和科研平台,依托平台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协同开展教学和科研攻关。要充分发挥学科现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支持的市场监管研究院、教育部合作建设的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文旅部挂牌的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的作用,加大重点领域重大问题攻关。加快组建数字政府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推进对数字化影响和生态环境等公共政策的研究。优化组建“公共管理学”等学科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以及质性和量化分析方法教学团队,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对调查研究和大数据分析的支撑。
积极探索保障机制
第一,夯实学科建设统筹治理体系。强化党委领导、行政主抓的管理体制。明确学科建设是重大事项,纳入“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发挥党委把方向、谋大局作用,坚持权责相符,明确院长学科建设职权。发挥资深专家学者的指导作用。就学科建设方向、举措而言,定期邀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专业教指委专家给与宝贵意见,并将建设成效公开,接受专家评阅,形成学科建设动态优化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领军作用。引育并举,配齐重点学科方向领军人才,赋予高度自主权,谋划具体学科方向建设工作。推动形成学科建设强大合力。注重发挥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的决策咨询作用,定期邀请包括校友、在校生在内的关键力量,就学科建设的短板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注重发挥专项规划引领作用。师资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做好师资队伍规划。师资队伍要规模与结构并重,以结构为先。在年龄结构上,形成以资深教师为引领、青年教师为主的梯队;从知识结构看,形成以有主干学科教育背景师资为基础,交叉学科和大数据分析教育背景师资为重点的队伍。学科方向优化,课程是先导,要做好课程体系规划。一方面,课程是把学科建设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一教育最终目的的中介和载体,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必须体现在课程体系优化上;另一方面,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引导学科相关师资探索新知识、开展新研究,也是优化学科方向的现实路径。要根据优化调整确立的学科方向,有进有退加大培养方案调整,加大前沿和交叉学科课程、高质量方法论课程的比重,引导学科相关师资动起来、干起来。
第三,激励约束并重确保工作稳步推进。优化完善评价机制。坚持“破五唯”“立新标”,聚焦推进立德树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完善形成学科建设激励指引。完善资源分配机制。提升优秀教学类成果、有影响力科研类成果、重大决策咨询类成果等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作用;突出对教学评价良好师资在教学等资源分配中的支持;师资招聘向重点方向倾斜。划定底线红线。强化对师德师风等问题的党纪政务处理。
(本文系2021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数字治理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742103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于海纯,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谈球吧(中国)官方网站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洁,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谈球吧(中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附原文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425&eid=45259&sid=209531&idate=12_2022-11-09